明理书院文化内涵阐释
1.明理书院“三为·三明”价值观(27字)
为学求真,明宇宙之理;
为事向善,明社会之理;
为人尚美,明人生之理。
阐释:“三为”即为学、为事、为人,源自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将“三为”与真善美等三种普世价值建立关联,形成为学求真、为事向善、为人尚美等三种教育价值追求,是为“三为”价值观。
“明理”之“明”是动词,指彰明、弘扬;“理”指“天地人物事”的法则、规律。“三明”通过区分宇宙之理、社会之理和人生之理三个层次,进一步赋予“三为”价值观以具体内涵。为学如何求真?所求之真是什么?答案是明宇宙之理。为事如何向善?所向之善是什么?答案是明社会之理。为人如何尚美?所尚之美是什么?答案是明人生之理。由此建立的明理书院价值观体系,这是明理书院文化内涵的核心与灵魂。
2.院训(8字)
博学明理,修身至善。
阐释:院训出自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博学明理”指通过学、问、思、辨的学习过程,达到“穷理”的宗旨,即“讲明义理”的过程。依据《大学》,这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的内圣过程。
“修身至善”指修身、处事、接物等“笃行之事”,是“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的过程。依据《大学》,这是在修身基础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过程。
上述八字院训,化用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精神要义,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书院文化精髓,并在现代大学书院建设中予以转化创新。
3.教风(8字)
敬业爱生,因材善教。
阐释:从师德师风与师能师艺两个方面界定明理书院教风。八字教风主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以及教育家精神的系列重要论述概括、凝练。
四有好老师:“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四个引路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敬业爱生是师德师风的基本法则。“敬业”就是“教育家精神”里讲的心有大我,我们要为祖国培养人才,要热爱教育事业,勤勤恳恳搞教学工作;“爱生”就是要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因材善教是师能师艺的基本法则,一方面源自孔子的教学方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另一方面是现代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
4.学风(12字)
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
阐释:这句话出自张之洞在为尊经书院诸生所写的教戒之语《輶轩语》,与“三为–三明”价值观和“博学明理,修身至善”院训相呼应。《輶轩语》是张之洞创建尊经书院过程中的产物,是晚清书院改革趋势中张之洞“通经致用”教育主张的集中表达。张之洞《创建尊经书院记》表明,书院旨在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强调“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教导诸生勿做不知时务的“陋儒”,而应将“扶持世教,利国利民”作为士人的“分所应为”。明理书院继承晚清大变局中尊经书院教育传统,在现代大学书院教育事件中予以转化创新,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通博之士,致用之才”。
5.发展理念(16字)
以人为本,兼容并包,守正创新,追求卓越。
以人为本:着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书院制社区化教育生态。
兼容并包:探索“三全育人”与“五育并举”相融合的书院制社区化育人体系。
守正创新:守中华优秀书院文化之正,创现代大学书院制社区化文化之新。
追求卓越:建设彰显财经政法特色的一流研究生书院,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
6.发展愿景
第一阶段(2024年—2025年),经过2年建设,力争在育人体系、空间环境、社区文化、特色品牌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第二阶段(2026年—2029年),经过5年建设,力争建成河南省内一流的特色化、创新型研究生书院;
第三阶段(2030年—2035年),经过10年建设,力争建成国内一流的特色化、创新型、精英化研究生书院。
7.发展思路
以理念创新为灵魂,以党建引领为核心,
以空间重塑为基础,以队伍入驻为关键,
以资源下沉为抓手,以学生参与为动能,
以数字赋能为支撑,以安全防线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