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炎夏知行·实践有声⑥|明理书院赴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社会实践纪实

青年视角探融媒 解码评论新力量

当Z世代遇见主流评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7月5日起,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明理书院怡四社区暑期社会实践团扎根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评论部,以“实习生+研究者”双重身份,全程参与融媒体评论生产流程,探索主流声音年轻化表达新路径。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中心


沉浸式跟岗:体验新闻评论生产流程

早上九点,团队成员已融入大象新闻评论部精品百出的“新闻实验室”,团队成员全程沉浸式跟进新闻评论的完整生产链条。从每日清晨的选题会开始,感受到这里敏锐的舆论嗅觉——评论员们围绕热搜榜单、民生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既要捕捉公众关切的焦点,又要锚定主流价值观的表达方向,短短一小时便敲定当日核心评论选题。随后的撰稿环节更显匠心,带教老师手把手指导团队成员如何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搭建逻辑框架,从观点提炼到案例佐证,反复打磨字句以平衡锐度与温度。稿件完成后并非终点,还要经过多层审校:资深评论员们逐字核对事实细节,部门主管把控舆论导向,确保每一篇评论既敢发声又不出偏差。最后看着经过重重打磨的稿件上线,追踪后台跳动的阅读量与网友留言,才真切体会到一条有影响力的新闻评论,背后是从选题、写作到审校、发布的环环相扣与用心付出。

团队成员在大象新闻中心合影留念


破壁实验:把课堂理论融进社会热点

在暑期新闻评论部的实习过程中,团队成员重点探索如何将高校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有效融入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写作中。通过参与选题策划、资料整理与评论撰写,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破壁”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再理解,更是对现实问题的深度回应。例如,在分析“青年就业难”这一热点时,团队成员尝试将课堂中的理论与当前就业市场的变化结合,提升了评论的专业性与说服力。此外,实习让团队成员意识到,新闻评论不仅是观点的表达,更是知识传播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团队成员逐步掌握了如何将抽象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评论更具传播力与影响力。通过深入实践,团队成员们不仅提升了新闻写作能力,也加深了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为今后的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团队成员查看网友评论反馈


成长手记:在新闻现场重新认识专业

这几天跟随评论部的资深评论员们参与选题策划,团队成员们更加理解了媒体“社会瞭望者”的深意。面对民生热点,评论部的老师们敏锐引导团队成员超越表面喧哗,层层剖析核心矛盾,思考舆论背后真实痛点。那些精炼而富有洞察力的观点打磨过程,让团队成员们明白新闻评论绝非简单意见表达,更需深厚社会关切与公共价值判断作为支撑。每一次主播在演播室灯光下完成评论播报,每一次稿件被读者们真诚反馈,都让“专业”二字在团队成员心中有了更清晰的刻度。在此段实习中,团队成员们都深刻体会到新闻专业素养不仅存于书本理论,更在每一次追寻真相、回应现实的过程中淬炼生成。它要求新闻从业者既保持理性观察的冷静,又怀抱介入现实的温度——在观点与事实之间架桥,于复杂现实中守护清醒声音。

这段大象新闻评论部的实战经历,像一剂“褪学生气”的猛药。新闻现场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逼近真相的责任和与时间赛跑的紧迫。它让团队成员们真正懂得,所谓“专业”,不仅是笔杆子功夫,更是在纷杂信息中保持清醒、在众声喧哗中传递理性思考的能力。这份在“战场”上淬炼出的泥土气和烟火气,将是团队成员们走向真正新闻人最硬的底气。



上一条:炎夏知行·实践有声⑤|明理书院赴南水北调工程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下一条:炎夏知行·实践有声③|明理书院赴南阳市镇平县基层服务践行暑期社会实践纪实